用大数据赋能智慧治理 成都郫都区建百万级“社区数据库”
来源:天府市民云 发布时间:2021-04-01 16:04:17

一手抓疫情防控,一手录数据入库。近段时间,成都市郫都区各个社区纷纷喊“忙、很忙”。1月14日,记者从郫都区委社治委获悉:截至13日18点,全区“社区数据库”已录入120余万居民,完成总进度的80%。

 

 

“社区数据库”IP属于郫都区委社治委,灵感来自疫情防控一线,生根平台则是天府市民云社智在线。“去年12月那段时间,我在奥维尔小区二三期值守,需要小区房屋、人口、楼栋长、志愿者等信息,但这几张表‘折腾’了好几次才拿到准确数据。这让我在回办公室路上萌生了一个想法,何不在云端建一个数据库?需要什么数据,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取,工作效率岂不是大大提高?”郫都区委社治委副主任任磊告诉记者。

 

村(社区)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后,郫都区现有147个村(社区),实有居民超过150万人。要建成一个庞大的“数据库”谈何容易?困难既来自客观现实也来自主观阻力。

 

“客观上,数据来路不畅获取不易;主观上,社区工作人员新增了工作量,思想上‘怯战’在所难免。”任磊表示,但有利条件也是具备的,“疫情防控期间,大家扫楼入户排查时手动填写了很多数据和表格,这些一手资料都是我们干成这件事的基础。”

 

大手笔建“社区数据库”,郫都区开了全市之先河,注定没有先例可循,只能靠一鼓作气的干劲和摸着石头过河的“勇气”。为此,郫都区委社治委多次开会研讨,及时排除推进中的障碍和堵点。郫都区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傅成曦甚至告诉社区干部:“你们天天骂我、边干边骂都没事儿,只要大家抓紧时间推起走就行。”

 

“数据库”听名字肯定是“大而全”的。那么,具体哪些数据“入库”呢?记者了解到,郫都区先期录入的居民信息包括基础信息和扩展信息两大类。基础信息包括居民的姓名、性别、联系电话、证件类型、证件号码、文化程度、政治面貌等;扩展信息则包括了居民国籍、民宿、婚姻状况、毕业院校、工作单位和兴趣特长、职业、爱好等。

 

 

在全区“刚性”要求、齐心推动下,仅用20余天便完成了120余万居民信息的录入工作。

 

“我们社区有3个居民小区,5名综合网格长带着2位社区工作人员专项负责数据录入,目前已经完成了总进度的95%。”德源街道菁蓉湖社区党委书记李奕锦告诉记者。郫筒街道双柏社区有居民近4万人,进度不算快但完成总数较大。“目前我们已录入了近3万人,接下来还要快马加鞭完成收尾工作。”双柏社区党委书记熊珊表示。

 

但凡言及数据采集,“数据安全”和“隐私保护”两大话题就避让不开。为此,郫都区采取了实名操作、分级权限两招为数据安全上了“双保险”。

 

“所有进入后台的操作者都必须实名制,所有操作都会留痕。另外,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会有不同的管理权限,进行分级安全管理,严控数据安全。”天府市民云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 

数据库建起来难,让数据“活起来”更难。近日,郫都区委社治委召开了社区数据库建设座谈会,邀请四川省大数据研究会专家、西华大学教授等建言献策,社区代表、企业代表亦加入交流讨论。会上,天府市民云公司代表现场进行了“社区数据库”操作演示,德源街道则进行了德源智慧平台工作演示。

 

“这个数据库至少应该具备开放性和标准化两个特点”,任磊表示,“数据是动态的,随时要更新。只有‘活’的数据才有生命力。另外,数据量大了以后如何运用,我们还要设置一些共性的标签和模块,方便大家归类识别,作为将来制作各类图标的依据。”

 

为了让标签指向更明确,郫都区委社治委相关科室负责人还将与天府市民云公司产品经理、技术团队深入到全区不同类别,不同规模的社区进行蹲点调研,摸清一线需求,做到有的放矢,才能真正朝着“数据化、智慧化”迈进。

 

“只有数据真实、精准,才能做到服务精准、应用场景才会更加丰富。”会上,任磊反复跟与会者强调。

 

随着网络技术、数据信息共享技术的不断应用,“让数据多跑路”已是社会共识。郫都区迎难而上推动这项“浩大工程”目的何在?绝非为了争个“率先吃螃蟹”的虚名。

 

“现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开放给居民,如何才能提高使用率,做到既饱和又不打挤?这需要让数据来关联;社区填写报表有了数据支撑也能减轻不少工作负担;另外,社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,同样需要借助精准的智能化手段。长远地看,我们希望数据库像大脑一样,能进行智能化的分析。”任磊表示。

 

社区数据库是一项系统工程。郫都区区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傅成曦都表示,目前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“刚刚开了个头而已。但我们相信随着这项工作向前推进,全区社区干部工作方法有改变、工作能力有提升,以后人人都是数据员、天天都在打交道。相信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定会让全区城乡社区‘大脑’更清晰,骨骼更有力,发展治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。”